
本报记者 邢生祥
自2017年起,相距近2000公里的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以东西部协作为纽带,展开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接力长跑”,精准培育打造“湟中银铜器工匠”劳务品牌,让百年银铜器技艺焕发新生,带动当地村民依靠手工艺就业致富。
截至目前,“湟中阳坡银铜器”产业园已入驻银铜器手工作坊100余家,形成“银铜器加工+乡村旅游”产业格局,金银铜器手工制作年产值突破1亿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17个村800余名村民转型为技艺工匠,每年带动周边群众600余人就业,通过劳务品牌累计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3750人。
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
走进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此起彼伏,冰冷的银铜器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栩栩如生。
“一件精美的湟中银铜器,制作工序繁复,熔银、锻打、錾刻、鎏金……每一道工序都需匠人全神贯注、精益求精,从设计到成品,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青海省级一级工艺师、阳坡村手工匠人王富邦自1995年拜师学艺起,便与银器加工结下了不解之缘,30年的坚守,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能人好手。
“以前这一行业收入不稳定,许多年轻人为了生计更愿意外出打工,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然而,随着东西部协作机制的建立,银铜器制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了传统技艺的价值与魅力,返乡参加技能培训,为这古老的技艺注入了新活力。”王富邦说。
自东西部协作机制建立以来,南京市栖霞区与西宁市湟中区深化协作,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规划以银铜器加工为主的乡村振兴产业,针对“湟中银铜器工匠”劳务品牌打造占地90多亩的鲁沙尔民族手工艺产业园区,建立100个手工艺品加工作坊,34个作坊采用“前店后院”模式促进抱团发展。同时,采取“股份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全村40%的村民靠这门手艺增收致富。
如今,以阳坡村为中心,优秀的工艺师不断涌现,“以银铜器加工为支撑产业、乡村旅游与观光体验为延伸”的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产业园区为周边群众提供了30多种就业岗位,辐射带动作用愈发显著,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
激发从业群体创新活力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拥有300多年历史,以图案精美、造型逼真、工艺精湛而闻名,尤其以保留传统工艺流程完整而著称于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较高的收藏价值。
而东西部协作带来的远不只是资金的支持,更是搭建起了两地文化交流的“双向桥梁”。近年来,南京市栖霞区通过提供资金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搭建文化交流桥梁,与西宁市湟中区联合举办非遗交流活动,将湟中的非遗项目、特色银铜器产品推介到南京乃至全国更多地方。同时,在南京栖霞山景区,还专门建设河湟文化非遗手工艺品南京销售展示设计中心,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在南京拥有长期展示和销售的窗口,让传统匠人有了跨越地域对话交流的珍贵契机。
此后,匠人们带着新时代的创新思维与精湛设计回到家乡,巧妙地将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古老技艺在焕发出别样光彩的同时,也激发了非遗从业群体的创新活力和就业热情。
形成综合产业链条
每天从工作室里传出的叮叮当当声,不再是简单的金属碰撞,而是致富的密码,更是传承的旋律。工匠们制作的欣赏和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生活器具等银铜器产品远销海外市场。
为推动当地传统工艺质量和产业标准化,南京市栖霞区协助西宁市湟中区为湟中银铜器技艺注入品牌化动能,统一品牌标识,完成湟中“八瓣莲花”非遗标识的设计提升与推广应用。同时,制定湟中银铜器加工行业标准,推动银铜器制作传统工艺质量标准化,优化产品设计,邀请专业团队为银铜器制作等市场化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为深度挖掘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产业的发展潜力,当地党委、政府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动、工匠艺人参与的方式,探索“家庭式生产、集聚化经营、园区化发展”的产业模式,整合26个村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300万元,逐步形成加工+生产+销售+体验+观光+扶贫综合产业链条,把阳坡村产业园打造成全省最大的集银铜器加工、展览、销售于一体的特色示范基地。
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